2021 - 06 - 15
人體之所以能夠活動自如,全靠一個個關節把剛硬的骨架變成靈活的身體。但隨著年齡增長,患關節炎的機會增加,患者關節會出現疼痛或緊繃等徵狀,繼而影響活動能力。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同為40歲以上,徵狀亦相近,但其病理和治療方向卻大有分別。市民該如何分辨兩者呢?
退化性關節炎顧名思義與關節老化有關,一般好發於年長人士。我們負責活動的關節囊裡有軟骨組織和滑液,為骨骼提供緩衝和潤滑作用。隨著長年累月的關節活動,滑液分泌會逐漸減少,令軟骨之間容易出現過度磨損,造成關節疼痛僵硬。值得注意的是,退化性關節炎並不限於長者,長期過度使用關節的人士也要提防。例如工作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搬動重物等,關節受到的壓力會比一般人大。此外,肥胖、關節曾經受傷和遺傳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因素。
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與退化性關節炎同屬關節炎,但病因卻截然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一種常見的風濕科病症,由患者免疫系統異常,使免疫細胞主動攻擊關節造成發炎反應而起。雖然免疫系統異常的確切成因至今未明,但目前已知遺傳、賀爾蒙、吸煙等因素皆有可能增加患病風險。除了關節受影響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可能誘發嚴重併發症。發炎細胞有機會隨血液流動,影響其他器官,引發心包炎和角膜炎等疾病。有資料顯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死亡個案當中,有超過50%的患者皆死於心臟疾病。
退化性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徵狀相似,患者的關節均會感到疼痛和僵硬,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關節變形,影響患者活動能力。然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些獨有的病徵,例如對稱性,即患者左右兩邊相對的關節會同時出現病徵。此外,與退化性關節炎最為不同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即使靜止不動,關節亦有可能感到疼痛,而患者還可能會出現早上關節僵硬、食慾不振、疲倦等徵狀。
要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減少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首要條件。若然不能避免重覆性動作,建議保持正確姿勢,並適時休息和拉筋放鬆。同時,應維持健康體重,避免因過重而對關節造成負擔。治療方面,醫生一般以控制徵狀為主,或會為患者處方止痛藥,紓緩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不適。
相比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更加疼痛難當,嚴重時更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即使一些簡單動作如拿起水杯喝水、扣鈕等,亦有可能感到力不從心。治療方面,一般可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兩種。非藥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旨在改善關節變形;藥物治療除了一般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之外,醫生亦會視乎患者病情,採用類固醇藥物、生物製劑等藥物,減輕關節炎症帶來的痛楚,改善患者生活質素。
不論是退化性關節炎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現時尚未有治療方法可以根治或逆轉病情,因此患者在病情早期及時接受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的最佳辦法。雖然目前市面上容易購得止痛藥或關節營養補充品,但若然患者在未經醫生判斷下自行服藥,除了未必有效,病情更有可能在延誤診治的情況下惡化,得不償失。因此,如出現持續性的關節疼痛,建議先尋求醫生專業意見,避免延誤治療。
(本文於2021年6月15日刊於《Sunday Kiss》 )
免責聲明:
上述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超鏈結和其他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醫療、診斷或專業建議。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明確表明概不因他人使用或詮釋以上任何資料而承擔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儘快尋求其他醫療建議,切勿忽視或延遲尋求醫療建議 / 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