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07 - 12
很多年輕人初投身社會,便考慮到購買保險,給自己多加一個保障。但初出茅廬的大專畢業生,月薪往往徘徊於萬多元1,既要給家用,又要應付日常開支。辛苦工作之餘,閒時花錢添置自己的「心頭好」也是平常。然而月入七除八扣之後,還剩下多少?更別說儲蓄置業或財富增值了。筆者早前出席了一個座談會,便發現有些年輕人因擔心財政負擔而未敢購買保險,而部分有意購買保險的年輕人,也因為市面上的保險計劃琳瑯滿目,卻不懂如何選擇。
現時市場上亦有一些專為年輕一代而設的終身危疾保障計劃,限期供款卻得到終身保障。此外,其有限供款年期加上不會隨年齡上升的保費,令年輕人更容易掌握財務預算,故非常適合投保首份危疾保單的客戶。有些年輕人或許會因買保險而多添一項開支感到「肉赤」。然而,在保單期內沒有索償過的情況下,有些保障及儲蓄兼備的危疾計劃一般可在投保人年老時,把保證現金價值或非保證終期紅利(如有)一併拿回,就如儲蓄退休基金。
對於那些是家庭經濟支柱的年輕家長來說,若他們在子女成長路上不幸患病或遇上意外,對家庭日常開支、甚至子女教育等均會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家長保障自己都非常重要。市場上也有一些保障計劃附有額外定期保障,賠償更可達相等於基本保額的175%,切合年輕家庭需要。除此之外,這些保障亦靈活兼富彈性。當年輕一族事業有成,在資金充裕時,投保人可因應需要而考慮將額外定期保障轉換為一份功能較多的終身人壽或/及危疾保障計劃。
事實上,為人父母者希望為子女安排最好之餘,更要知道的是自己才是子女最大的保護網,因此絕不能忽視個人保障。只要選對了較高性價比而且高保障槓桿比率的保險計劃,年輕的「首投族」也可藉較相宜的保費獲得危疾保障,打個比喻,當中的保費可能只是相當於每月一餐較豐盛晚餐的價錢,又或是每天一杯咖啡而已。要是付出相對便宜的保費便可以換來令自己更安心的危疾保障,年輕人不妨趁早計劃一下。
(本文於2019年7月12日刊於《明報》)
註:
1. jobsDB發佈的《2018年大專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