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曾經是富裕社會的「專利」。但隨著人口老化及生活方式改變影響,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發展成全球性的流行病。據醫管局資料1顯示,香港目前有約二百萬人患有不同的慢性疾病,並預期在未來二十年急升五成。在購買醫療或危疾保險時,保險公司可根據健康狀況要求有較高健康風險的投保人提供體檢報告,以作出更準確和合理的核保決定。這意味著可能愈來愈多人投保前需要完成核保體檢,才可正式受保。
揉合創新科技 嶄新體檢服務指日可待
相信不少讀者或對核保體檢有所經驗或聽聞,通常投保人需於不同時間前往不同的體檢中心完成各項檢查,例如驗血、照超聲波和心電圖等,動輒要花上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筆者最近正在仔細檢討這方面的安排,構想可否有創新方法,便利投保人及加快核保速度:例如可否減少投保人周車勞動前往體檢中心的次數?在先進科技支持下,可否超越地域界限,以嶄新且安全的方式加快體檢程序?隨著科技進步,相信這些構思並不是天荒夜譚,而是指日可待。
便利繁忙的都市人 縮短投保申請時間
除了體檢安排之外,現行投保過程中另一個比較費時的步驟,就是投保人要簽署大量文件核實申請。長遠來說,如果保險公司能借助科技配套去革新投保流程,有機會可化繁為簡,大大縮短投保申請時間。最理想的是客戶只需以一個簽署就可完成投保申請確認,這樣不但可加快投保申請程序,更可讓客戶盡快得到保障,同時便利講求速度與效率的都市人。
保險業是「以人為本」的行業,凡事應以客戶需要為出發點。筆者希望可以帶領同行打破傳統框架,利用先進科技與時並進,針對客戶最新的的「痛點」,不斷提升投保流程和質素,便利客戶盡快建立合適的保障網。
(本文於2023年4月刊於《星島日報》)
1 根據醫管局於2021年5月刊登之文章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藍圖 (四) 合適的慢性疾病管理和個人化治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