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09 - 01
企業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經營時除了考慮到企業財務與經營利潤外,亦需要考慮對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的貢獻。隨著「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在香港持續發展及演進,現時企業不只著重義務工作時數及捐助金額,更著重的是服務對象,以及對社會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筆者的公司最近與香港其中一間歷史最久遠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合作,贊助派發物資給深水埗、大角咀及油尖旺區的有需要人士。商討合作模式期間,發現除了透過慈善機構動員義工參與之外,也可以善用科技的協助,提供更便捷解決方案,遂決定在某些商場及店舖設置自助派物機,讓更多人可受助於免費物資領取。
在計劃進行期間,我們聯同合作夥伴評估提供服務的方式,並從受助者的角度出發,以優化服務。考慮到自動販賣機已經是發展成熟的科技,而普羅市民對販賣機的應用並不感到陌生,於是便開始在大角咀一個商場作試點,設置一部自助派物機作為食物銀行網絡的延伸,向區內劏房戶派發物資。用戶只要透過預先登記非接觸式智能卡,便可定期拿取口罩、漂白水、退熱貼和罐頭食物等物資,支援他們的生活所需。
計劃開始至今約三個月,初步看來反應不俗。透過自動販賣機派發物資,既可方便社區人士在不同時間及地點領取物資,而社福機構及義工亦不需親身派發物資,反將更多時間用作關心社區人士於家庭及精神健康方面的需要,藉著善用資源和靈活調配人手,達到「一箭雙鵰」的果效。
商業機構投資數碼轉型以改善客戶體驗,已經不是新鮮的事情;然而與慈善機構合作時花點心思去改變既定的服務模式,或許可向社會各階層提供更適切、及時的服務,令我們對社區的投資帶來更長遠的貢獻。未來我們也將與更多機構合作,以嶄新的方式惠及更多有需要人士,以實踐「保障每個人生,誠就每個未來」這個宗旨。
(本文於2023年9月刊於《ET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