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下,大家為了保持社交距離,間接促使日常生活不同範疇都轉向數碼化,例如看醫生,遙距診症(Telemedicine)便為病者提供多一種選擇。遙距醫療服務的應用實在是大勢所趨,而本港公立醫院亦開始引入遙距醫療服務。雖然專科及門診服務因應疫情受一定程度影響,但科技的應用可幫助保持醫療服務水平,同時減少人流聚集,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其實外國早已興起遙距診症服務,相較之下,香港算是較遲起步。我們早前進行的一項健康調查發現1,本港市民對使用視像診症的意欲也有上升趨勢,當中最令受訪者感興趣的遙距診症服務包括預約診症、輪候和繳費(75%)、藥物派送(69%)、覆診(54%)及遙距西醫診症(51%)。

正因疫情加重公共醫療系統的壓力,市場逐漸出現各式各樣的遙距診症服務,成為遙距醫療在香港乘勢崛起的契機。最近我們就與國際數碼醫療保健服務公司合作推出全新的視像診症服務,正好回應了市民對數碼化服務的需求,尤其適合打工一族或未能適時到醫院、診所治療的病者,讓他們在辦公室或家中足不出戶,也可獲得醫療服務。事實上,用戶只需完成幾個簡單步驟,登入手機應用程式並填妥基本個人資料及簡單醫療紀錄後,即可與專業的醫生進行視像會面。除了診斷常見的感冒、流感、鼻竇炎及呼吸道感染病徵外,經特別培訓的醫生團隊更可在視像診症中評估病人是否懷疑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處方藥物4小時內配送府上

筆者認為遙距診症的好處著實不少。近年香港的醫療系統愈來愈繁忙,平日到診所由親身登記、輪候看醫生及取藥動輒花近半天時間。相反,視像診症服務更具彈性,處方藥物一般可於診症完成後 4 小時內配送到病人府上。不論醫療諮詢、電子處方、電子醫療證明及藥物配送都可「一站式」於手機進行,為繁忙的都市人節省不少時間。

港人向來「機不離手」,各行各業亦洞悉到市場趨勢而不斷推出更多嶄新的電子化平台及服務。遙距診症的面世,可進一步協助大家做好「預防、延緩及保障」三大健康關鍵階段,長遠提升個人健康水平。筆者深信未來的醫療體驗將會變得更加簡易、便捷及個人化。

(本文於2021年4月14日刊於《經濟通》)

 

 

免責聲明:

視像普通科診症服務(「視像診症」)由第三方電子應用程式供應商(「供應商」)經Pulse平台提供。供應商並非由保誠經營,保誠並不是其代理。供應商提供的視像診症、任何指定醫生、醫生給予的醫療意見、診斷、治療及醫療證明及/或藥物(統稱「服務」),保誠均不作推薦、認可或批准; 同時,保誠不會保證其服務質素及準確性。保誠對供應商所提供之服務品質或供應不作出任何陳述、保證或承諾,亦不會承擔供應商提供的服務所引致的責任及法律責任。在任何情況下,保誠不會就供應商的任何作為或不作為承擔任何責任。

 

註:

1. 節錄自保誠香港抗疫智慧健康調查2020